找回密碼
     立即注冊

    QQ登錄

    只需一步,快速開始

    掃一掃,訪問移動社區(qū)

    麗江同城網 門戶 查看主題

    新聞媒體還有存在的必要嗎?

    發(fā)布者: 玉龍之子 | 發(fā)布時間: 2015-7-21 22:33| 查看數: 8235| 評論數: 0|IP:中國云南麗江

    新聞媒體還有存在的必要嗎?
    事關中國網絡生態(tài)未來的10個問題 | 姜軍訪談錄
    受訪: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局長、前媒體人姜軍
    采訪:“呦呦鹿鳴”創(chuàng)始人、無界傳媒創(chuàng)始團隊成員、執(zhí)行主編黃志杰
    一、信息傳播還需要媒體中介嗎?
    問:有人說目前整個網絡輿論場處于一個草莽時代,缺乏秩序感,您對這個現象的判斷是?
    姜軍:我覺得有幾個方面。一是整個網絡信息傳播可能到了一個拐點。媒體作為一個媒介,信息傳遞的中介,它的歷史使命正在受到沖擊。不單是傳統媒體,新媒體也是一樣。內容、信息的產生和接受中間,還需不需要這樣的一個中介?現在已經受到質疑了。
    比方說,中紀委發(fā)布案例,不再召開新聞發(fā)布會,不借助記者,直接在中紀委網站、APP發(fā)布,媒體再轉載。有了互聯網, 專業(yè)化的傳播媒介功能在弱化。
    問:怎樣評估這種現象對傳媒界產生的影響?
    姜軍:近來,門戶網站,以及致力于信息傳播的新媒體平臺,不斷發(fā)生侵權和被侵權的事件??梢?,傳播能力強大之后,自身生產的內容滿足不了它的傳播需求,生產跟不上銷售的速度,產生很多“拿來”的現象。
    這從反面說明, 信息的“二傳手”越來越過剩了, 傳播、再傳播的能力空前強大,現在衡量一個信息的影響力,不在于它一次覆蓋多少個用戶,多少個讀者, 影響力 在于再傳播率,而不在于一次性傳播面。 這可能就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最重要的區(qū)別之一了。
    目前,傳播能力和內容生產是不匹配的,生產能力相對于傳播力處于一種枯竭的狀態(tài),我們可能必須慢慢接受生產和傳播相分離的狀態(tài),最終產生大的平臺,比如“今日頭條”這類。
    還有一個趨勢是,用戶閱讀信息的習慣也在發(fā)生變化,獲取新聞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,對日常社交平臺信息的接受度逐漸提高。社交媒體附帶的新聞傳播功能滿足了用戶的基本需求,重要的、跟自己相關的新聞事件并沒有漏掉。
    這樣的背景下,我們再思考,為什么要看專門的新聞媒體?
    從人類歷史來看,新聞媒體是一個階段性的產物,或者說是印刷時代的產物,由報紙、雜志而產生了專門刊登新聞信息的介質。 人類社會幾千年,沒有這些媒介之前,信息也是在傳播的,所以未來這種形式可能未必存在 。對個人來講,所需要的新聞信息真正有價值的其實并不多。之前,很多生活服務類信息,比方天氣預報,是被當做新聞信息來傳播的,現在在手機上就可以隨時隨地查閱了。
    我們要開始重新考慮媒體的生存價值。如果一個讀者每天不需要看太多的新聞,能從其他渠道接收到他所必須的信息,那新聞媒體還有什么存在的必要?整個媒體生態(tài)包括網絡生態(tài)都處在這樣一個歷史性的時期。這不只是中國的問題,也是世界性的問題。
    二、未來媒體是什么形態(tài)的?
    問:也有一些障礙,比如,現在傳播力度再強的平臺都無法覆蓋到全國,但是曾經的人民日報是可以的。
    姜軍:我覺得類似“今日頭條”這樣的技術在互聯網普遍之后,可以 讓信息自己去找它的需要者, 很多中間的渠道都不需要了??梢韵胂螅瑢淼木W絡就像一個云端一樣,有受眾所需要的所有信息,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平面,鏡子、墻面、門窗、桌面等等,都將成為一個展示終端,包括汽車里面,這樣的話,所有的信息載體一切都媒介化了,那專門的媒介就沒有了。
    媒體的今天是解體的時代,一切都在解體,團隊、內容、價值觀、產業(yè)鏈都在解體。 明天應該是個重組的時代,后天就是重生的時代。 套用《金剛經》里面的話說,后天的媒體“是名媒體,非媒體也?!彼赡苓€叫媒體,但是已經完全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媒體,脫胎換骨了。
    問:重組之后會是什么樣子呢?
    姜軍:重組的過程中,傳統媒體可能越來越小型化,適應現在的閱讀需求。但是很難說絕對,它應該是由技術決定的。比如,可穿戴設備、人體內植設備等替代現在的媒介去收集信息,去梳理、篩選信息、接受信息,甚至,你 不用通過視覺或聽覺的方式就可以直接接收信息 。
    技術的發(fā)展是不可思議的,它會改變信息傳播的方式,過去我們可能不會想到手機成為最主要的信息接受介質。我們應該保持開放的態(tài)度,在可見的將來,媒體這個概念很快就會成為一個傳統的概念。因為媒體或者叫媒介其實都在改變, 現在很多存在侵權盜版等行為的媒體網站都是在垂死掙扎,它看不到未來的出路。
    三、機器會替代媒體機構嗎?
    問:好像就是一個機器學習、進化的過程?
    姜軍:媒體未來是會被機器取代的,將來如果有足夠多的大數據,信息的梳理加工成為新的能力,而這些工作也需要借助機器。
    問:但是有一些時政類的,人物類的文章好像機器還是沒有辦法替代。
    姜軍:人永遠不可能被機器完全取代。但是歷史就是這樣,人能夠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地被機器取代了。比如說,汽車,古人是想象不出來的,但是現在汽車已經可以做到無人駕駛了,未來機器的發(fā)展是很難講的。我們還是應該持開放的態(tài)度。
    問:網絡媒體應該做哪些改變呢?
    姜軍: 網站將來是一種什么樣的形態(tài),現在變數還很大。當前這種傳播格局下,不能單靠新聞內容去吸引用戶,真正有前途的媒體成長路徑,一定是靠其他方法吸引大量用戶之后再去傳播新聞信息?,F在,全世界范圍內很少有做純新聞的網站是賺錢的,應該是有了很多用戶然后再去傳播新聞信息,依靠它龐大的用戶群, 先有用戶再去做傳播。
    四、網絡和現實之間有多大偏差?
    問:網絡生態(tài)和現實之間,有多大的偏差?
    姜軍:人類傳播的方式正在發(fā)生根本性的顛覆,現在,很多人處在無所適從的狀態(tài)。我們希望網絡能夠像一面鏡子一樣,如實地反應現實的變化,就像我們對傳統媒體的期待一樣,但是,現在發(fā)現, 網絡媒體的變形比傳統媒體要厲害很多。
    從結構來看,商業(yè)門戶網站只轉載內容,不制造內容,也不對內容進行審核,他們只去選擇內容,選擇的結果受利益驅動,不是從網站的職責和使命出發(fā)的,其目的不是為了讓人們如實地了解現實的真相。網絡本身不是媒體發(fā)展起來的,但是其傳輸信息快、容量多的特點導致其媒體的功能首先發(fā)展起來了。商業(yè)網站為了吸引流量,傳播了一些低俗的、聳人聽聞的消息,甚至在報道一些嚴肅性新聞的過程中也采用了一些扭曲的方式,標題黨、斷章取義、夸大歪曲等等,問題突出。
    中央網信辦主任魯煒經常打一個比方,網絡就像高速公路,網站就像汽車。他經常說,一個汽車再好,也不能沒有剎車。但是現在很多商業(yè)網站從業(yè)人員——汽車的駕駛者——沒有學過開車。我們已經在推動網站編輯持證上崗,培養(yǎng)從業(yè)人員的責任意識和職業(yè)操守。
    問:是不是應該在大學階段就完成這些訓練呢?
    姜軍:實際情況是,很多沒有學習過的卻上崗了, 我們要設置職業(yè)準入門檻。 網絡還有一個特點,不像傳統媒體有“三審關”,但是在網站上一個熟練的編輯根據自己的判斷就直接把信息發(fā)布出來了。
    五、怎樣應對千萬級的微信公眾號傳播?
    問:現在近千萬個微信公眾號,原創(chuàng)內容遠遠跟不上需求,其中很多營銷號也在傳遞一些誤導性信息,這種情況怎么解決?
    姜軍:對傳播重要內容的公眾號必須進行規(guī)范。新聞出版都有很嚴格的要求,對從業(yè)資質都有規(guī)定,但是微信公號現在還沒有限定,對所傳遞信息的來源、動機都無從分辨,這是很危險的一件事。而且還 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。 一個嚴格的編輯班組,成本、人力是個人操作的幾倍幾十倍。這就是傳播能力的高速發(fā)展帶來的一種傳播機制失衡,傳播失控的狀態(tài)。
    問:傳播平臺已經不局限于網站了,即便微信,現在到巔峰了,已經有下降的苗頭,下一步會不斷有新的平臺出現,其實人人都是傳播者?
    姜軍:中央網信辦一直在推動網絡空間法治化,讓網絡空間進入正常軌道。可能會發(fā)展出一些第三方的評價機構。比方說,一批協會正在組建中,協會下設很多委員會,委員會是有一定公信力和權威性的,它在政府的指導下可以 對微信公眾號等其他媒介做一些評價,逐漸淘汰掉一些劣質的媒介 。目前的很多網絡信息存在虛假、自相矛盾的情況,事實上,只有最靠近信息源的人才能發(fā)出正確信息,但是他不一定發(fā)聲或者影響力不大,用戶接收的信息就無從分辨真假。傳播能力空前發(fā)展之后,如果對傳播內容的審核、傳播秩序的規(guī)范沒有跟上,就會造成混亂。

    六、中國有幾個輿論場?
    問:網絡界有“兩個輿論場并存”的說法,您怎么看?
    姜軍:認真說起來,“兩個輿論場”的概念,是新華社原總編輯南振中先生在十多年前最先提出來的。他說的兩個輿論場,一個是官方的輿論場,主要體現在媒體上,一個是民間的輿論場。那時,互聯網還沒有形成一個輿論場。
    我們理解的“輿論場”,是多種聲音在一起、能夠共同發(fā)聲、能夠交流交鋒的一種場合,只有互聯網才有這樣的特點。傳統媒體是一種“喉舌”,把它叫做一個“場”就只能是第一種意義上的場,一種單向傳播的場。我們認為的“場”一定是有交流、有不同聲音的。
    什么是“輿論”呢?就是包含公眾意見,所以,只有互聯網才算真正意義上的、完整的輿論場。
    問:現在網絡輿論場已經沒有中心的,很分散。
    姜軍:這就是互聯網的特點,多中心,或者叫“去中心化”。

    七、真正理性的持平之論有沒有市場?
    問:去中心化之后出現一些新的傳播特點,比方說娛樂化傳播、營銷性傳播等。這樣就會交雜很多東西。
    姜軍:這就是正常的生態(tài)。每個人的需求不同,大眾關心的信息分成不同種類,涉及到公眾利益的是時政新聞,這是一等的新聞,所有人都要關心的,媒體報道的新聞很多人不感興趣,不是說跟他沒有關系,而是看到的信息殘缺不全或者短時間看不到與自己的關聯。
    問:網絡輿論場中,網民的激化表現是不是把輿論放大了、激化了、極端化了?是不是會跟現實產生落差?
    姜軍:這種現象當然是有的,現在的輿論場有它的不足。不少網民也比較情緒化,跟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面目有區(qū)別,在網絡中是帶著面具的,這樣就放大了人性中惡的一面。
    真正理性的持平之論怎么會沒有市場呢?一定會有的。
    問:有觀察說,最近十年的網絡輿論呈現出來的軌跡,剛開始就是一邊倒的多,現在則慢慢的趨于平衡。這是為什么?
    姜軍:一方面是官方的發(fā)聲多了,官方的發(fā)聲用適應網絡傳播的方式,適應網民習慣的方式來進行表達,比如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,它這樣的主流聲音以網絡化風格的表達越來越多,促進了輿論場上官民之間的意見融合,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。
    另一方面,網絡本身也有自我教育、自我凈化的功能。隨著正確理性的聲音越來越多,正氣上升,越來越多的人敢于說話,政府扶持正能量的聲音,打擊惡意的傳播,抑制了邪氣,更多的正直的人敢于說話。

    八,官方媒體的價值如何去體現?
    問:很多人說媒體要消亡了,但海量信息時代,信息的加工顯得十分重要,這種加工應該還會是一種行業(yè)吧?它會往什么形態(tài)發(fā)展呢?
    姜軍:我覺得應該會有,只不過這種加工以什么方式存在,應該和過去是不一樣的。比如,維基百科在知識加工上首先采用了分散的方式。加工組織以什么樣的形式和規(guī)模存在,取決于技術為我們提供了怎樣的工具,按照工具來組織信息加工,而不再是過去的那種方式。
    問:我們看到像新華社、人民日報這樣的媒體也開始做客戶端、微信公號等,投入不少資源,但是,在未來“人人都是媒體”之后,這些官方媒體的價值如何去體現?他們會走向何方?
    姜軍:現在,官方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是公信力,是權威性,是跟政治體制相對應的一個傳播渠道,這是它的職能和地位所決定的,這一點不容易被替代,但是其他的一些小的消息方面則受到很大挑戰(zhàn)。雖然發(fā)布的主體越來越多,但是新聞傳播的基本規(guī)律仍然適用。
    九、“信息繭房”有多大影響?
    問:現在還有一個現象,很多人只在群體內部的交流,組成了各種小社群,不關注公共的東西,只關注自己的小群體的事件。“信息繭房”越來越多,會不會導致跟公共有關的討論無法進入某一個群體?
    姜軍:這個不能一概而論,公共利益實際上是由大量小的群體利益構成的。一個社會應該有無數的小的組織,公眾在這種組織討論或者爭取自己的利益。

    十、“新華體”之后會不會有“網絡傳播體”?
    問:哪些新聞傳播規(guī)律會越來越凸顯?
    姜軍:一些傳播的基本法則,比如,編輯依然要有規(guī)律性的編輯規(guī)則,寫作依然有規(guī)律性的要求等。以文字為主的傳播形態(tài)還會存在,但是圖表、圖片、視頻等等其他方式也會越來越多。
    我們要注意的是,基本法則也在改變。甚至可以暢想未來對不同的人群呈現不同的表達方式。以技術工程師為主導的媒體是有可能的。
    問:以前有“新華體”,有沒有一種可能的“網絡傳播體”?
    姜軍:我覺得可能越來越多樣化,個性化。這種個性不是生產者的個性、制造者的個性,而是用戶的個性,個性需求。
    問:這樣想,就有了無限可能。
    姜軍:前幾天聊到書籍,書是個印刷時代的產品,不是互聯網時代的產品,與其花很多時間去寫書,讀者花大量的時間去讀,倒不如利用互聯網的工具把它想表達的思想、想傳播的知識信息利用聊天、視頻等網絡的方式去傳播。別人可以提問,作者做有針對性的回答,比直接閱讀一本書花的時間少,印象又更深刻。碎片化的傳播與吸收,把一本書肢解消化。
    問:但是成品的書可能有系統的功能。
    姜軍:是有系統的功能。但是你也可以看到,流傳最廣的書,像佛經、論語,都是碎片化、對話的方式。對話不一定不系統,而那些看上去成體系的東西也未必就能自圓其說。一本書最啟發(fā)你的能夠留下印象的只是其中的幾句話。
    問:看來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好像在改變我們的思維。
    姜軍:碎片化的思維方式正在改變我們的認知結構。
    新華網四川的報道:新聞媒體還有存在的必要嗎?
    相關標簽: 新聞媒體
   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
    組圖打開中,請稍候......

    最新評論

    0 條評論

  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注冊
    用戶反饋
    客戶端
    国产中文字幕永久免费,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,欲色视频天天在线观看免费的,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视频 亚太影院 柯西贝尔-游戏赚网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日本熟妇牲交视频在线观看,国产在线播放99,国产一级无码视频,国产在线观看添荫蒂视频|www.tjnx.com.cn/ 日本熟妇牲交视频在线观看,国产在线播放99,国产一级无码视频,国产在线观看添荫蒂视频|www.zzshanglu.com http://www.tjnx.com.cn/ http://www.zzshanglu.com